近日台面优配,英德市人民政府网发布行政处罚告知书称,洪某于2025年6月30日未经批准擅自进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史某某也于同年6月28日未经批准擅自进入该保护区。两人的行为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7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规定,被责令改正并分别罚款4900元。
这起案例再次将“石门台”这处未开放的自然保护区推向公众视野——这里为何禁止进入?

图片来源:清远市林业局
是自然保护区,而非旅游景区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英德北部,总面积33555公顷,是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带上典型、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石门台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来源:清远市林业局
保护区拥有高等植物276科1080属2824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6种,包括桫椤、苏铁蕨、福建柏、广东松、广东含笑、伯乐树以及金线兰、墨兰、广东石斛等兰科植物。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繁衍栖息场所——保护区共记录有脊椎动物126科48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黄胸鹀、小灵猫、穿山甲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白鹇、虎纹蛙、英德睑虎、蒲氏睑虎等56种。

图片来源: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英德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非旅游景区,未对社会公众开放。保护区地形复杂、气候易变、山洪多发、通信不畅,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极大。
10年已有至少10人遇难 台面优配
英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未开发未开放区域不仅道路交通条件恶劣,而且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保障,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汛期时,未开发区域更易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水位暴涨等自然灾害,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这些未开发区域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户外探险者,也难以准确预判潜在危险。”一位长期从事户外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士表示,“汛期雨水增多,溪流、水库的水流速度和水位变化难以预估,擅自进入无异于将自己置于险境。”

图片来源: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公开报道:
2015年9月19日晚,两队“驴友”共47人擅自进入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中崆大峡谷游玩,遭遇山洪暴发,导致6人死亡;
2020年8月18日,12人擅自进入保护区横石塘石门河游玩,遭遇山洪,其中3人不幸溺亡;
2025年“五一”假期,一名驴友在保护区内未开放的“一线天”区域溯溪不幸溺水身亡。
据此统计,过去10年间,至少已有10人在保护区内殒命。
而小规模遇险更是频发:
2018年9月16日,6人擅自进入石门台保护区沙口区域戏水、探险,途中迷路遇险,经有关部门及时救援获救;
2019年7月13日,4人擅自进入石门台保护区横石塘区域游泳、徒步,遇山洪暴发,经及时救援获救;
2023年7月台面优配,短短两天内就有13名驴友因迷路、体力不支被困,耗费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力量才得以营救。
总面积近50万亩 监管难度大
为了保证民众的安全,英德市政府近年来多次发出禁止进入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禁令。然而,却总是有驴友无视政府禁令,擅闯禁区。
社交媒体推介成为吸引冒险者的重要因素。英德市林业局执法人员透露,近年闯入者多为被社交媒体吸引的户外爱好者。一些网络平台分享的徒步路线,诸如“船底顶露营”“蓝心谷溯溪”“一线天戏水”等所谓“网红路线”,实则全在保护区禁入范围内,即使明确标注禁区,仍被不少人视为“攻略”盲目跟随,追求刺激和流量的心态驱使一些人冒险前往。
2025年7月的一起公开判决回溯了2023年的典型案例:5名驴友被网络视频吸引,遂相约前往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露营。在登山途中看到保护区的界碑及禁止进入的警示牌,5人仍闯入核心区,露营生火数日后迷路求救,最终被顶格罚款5000元。
夏日避暑需求也助推了闯入行为,仅2025年6月26日至30日,就有3批31名驴友因避暑违规进入,均被立案调查。
此外,监管难度大也是导致违规闯入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50万亩,内部基本无人居住,交通、信号差。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曾多次发文禁止游客入内游玩,并加派人员在路口巡查,但仍有部分游客偷偷潜入。

图片来源: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造成生态损害还将追究刑责
此次洪某、史某某被分别罚款4900元,并非个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7条、第28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依据该条例第34条,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单位和个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英德市政府和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先后发布通告,明确规定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旅游区,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观光游览、登山探险、游玩戏水等活动或招揽、组织他人进入自然保护区,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梳理近年案例可见,处罚力度逐年加大。2018年6名擅闯的遇险者每人被罚3000元,2022年5名闯入核心区者各受罚3000元,2023年5名露营者被顶格罚5000元,2025年31名闯禁区者全部立案调查。
“这里的每株植物、每条溪流都受法律保护,冒险闯入既是拿生命赌博,也是对生态的伤害。”英德市林业局执法工作负责人郑重提醒,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是珍稀动植物的核心栖息地,非法进入将导致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惊扰,甚至引发山火等不可逆生态灾难。户外爱好者应严守禁令,远离未开放区域,莫让“探险”变“险情”,否则将面临最高5000元罚款,造成生态损害的还将被追究刑责。
多管齐下强化管控 设置联防联控值守点
英德市林业局执法工作负责人介绍,为遏制擅闯行为,当地已构建“宣传警示+源头管控+精准打击”的综合防控体系。
在宣传警示方面,通过印发警示案例汇编、发布严禁进入通告、开展“进村入户”宣传等方式,全面揭示擅闯风险。其中,将省电视台报道的典型案例、以往违规闯入被处罚的案例、以及因闯入而发生救援的案例,编印成宣传单张和展板,在社区、路口、旅行社广泛张贴发放。
在源头管控方面,在主要进山路口设立检查哨卡实施常态化值守,排查并更新“野景点”入口和路径沿线的警示牌、公告牌,利用无人机对闯入人员高频区域开展高空巡检,设置电子围栏对外来人员发送禁止进入保护区游玩的提醒信息,构筑“人防+物防+技防”防线。
在精准打击方面,对违规进入保护区行为一律进行立案调查,加密巡查频次,针对“驴友”利用夜间和周末集结的特点,加强夜间值守和野景点巡查。据统计,近三年已有近200人因违规进入保护区而接受处罚。
目前,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英德市的波罗、石牯塘、横石塘、英红和沙口镇已设置多个联防联控值守点,由自然保护区的各管理站与镇政府、相关村委工作人员开展联合值守,持续强化防控,坚决遏制违规闯入保护区行为。
采写:黄慧祯 钟履双 通讯员 肖金海
编辑:吕博林
校对:王喜闯
编审:沈艳莉
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