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将“稳就业”置于首位,充分彰显其重要性。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稳就业目标,需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从单一补贴升级为“产业—教育—服务”协同体系,强化跨周期调节,应对周期错配问题;对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支持;通过数字化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化,开发“就业数据大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新就业形态,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的同步跃升。
“稳就业”置于“四稳”首位的考量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将“稳就业”放在“四稳”的首位?财盛配资
徐晓明:就业是比GDP更贴近民生福祉的“温度计”。普通劳动者通过就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稳就业直接关联千家万户的生计,是“保民生”的核心抓手。2013年—202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基本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5亿人。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34亿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
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就业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是经济循环的枢纽。稳住就业能有效稳定经营主体(如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居民消费能力,形成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我国通过稳就业政策保住了经营主体,为后续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蓄水池”。就业水平反映经济景气度,企业用工需求旺盛时,经济活力充沛;反之则预示下行压力。2022年,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用人需求收缩,直接反映了行业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同时,经济稳定增长又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形成正向循环。
就业预期是市场预期的“风向标”。劳动者对未来收入的信心直接影响消费倾向,企业用工计划则反映对市场前景的判断。2023年调研显示,小微企业就业岗位收缩往往领先投资决策3—6个月。通过稳就业传递政策确定性,可同步稳定居民、企业、投资者的多维预期。若就业失稳,很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甚至系统性风险,因此将其置于“四稳”首位。
不断完善稳就业的政策工具箱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要如何完善稳就业的政策工具箱?
徐晓明:就业优先是政策锚点的战略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就业优先纳入宏观政策范畴,稳就业被列为“六稳”首位;2020年,“六保”政策仍将保居民就业置于首位。总体来看,我国高质量就业政策体系呈现出三大跃升:治理逻辑从“保底线”转向“促发展”,政策工具从单一补贴升级为“产业—教育—服务”三位一体协同体系,评价维度从数量指标扩展到获得感、安全感与发展权。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常通过延长工时而非扩招满足生产需求,这往往导致就业表现滞后需求3—6个月。这种错配对政策协同提出更高要求,既需逆周期工具对冲短期波动,又需跨周期机制化解结构性矛盾。因此,跨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箱的核心要素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政策工具、前瞻性的目标设定、结构性政策的支持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实现短期经济波动的平抑与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兼顾。
一方面,在应对不确定性冲击时,要多政策组合。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时,为避免国际经贸斗争的传导效应,要对受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实施“稳岗返还+”计划,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提升至50%—70%,并叠加社保缓缴、职业技能培训用工补贴等组合政策,充分发挥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协同性。对于重点人群就业,可以设立青年就业应急基金,定向支持因产业链波动导致的短期失业青年,提供最长6个月的过渡性生活津贴和技能培训补贴。同时,要推动增量储备政策的靶向开发。例如,对实行“共享用工”模式的企业,按员工借调时长给予社保费用50%的补贴,促进劳动力跨行业调剂;探索“灵活就业社保积分制”,允许自由职业者按接单量折算社保缴纳年限,解决社保断缴导致的职业发展顾虑。
另一方面,要用好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就业、增加就业。要开发“就业数据大脑”,整合学信网、社保、企业招聘等多源数据,预测行业需求趋势并推送个性化岗位信息,推动构建智慧就业平台。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财盛配资,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新兴支柱产业,通过科技板债券市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扩大新就业形态规模,探索基于数字平台的商业保险补贴。应对“慢就业”现象,对延迟就业毕业生实施“职业探索津贴”,鼓励其参与短期项目制工作,如数字化服务工作及培训等,积累经验的同时获得基本收入保障。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通过新兴赛道培育就业增长极,方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的同步跃升。
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